
分析師觀點正文
自2019年起,Gartner連續3年將數據編織(Data Fabric)列為年度數據和分析技術領域的十大趨勢之一,與機器學習、圖形分析、數據管理等熱門技術趨勢不同,作為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提升數據價值的全新理念,國內對數據編織的研究始終不溫不火,更是鮮有頭部企業布局其中,這似乎與國內大舉推進的數字經濟戰略背道而馳,緣何熱門理念在國內遇冷呢?
數據編織的概念與優勢
數據是企業數字化轉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但當企業試圖使用數據時會面臨來自數據源、類型、結構、環境和平臺的挑戰,由于采用混合多云架構造成的多維數據困境導致了企業數據高度分散和數據孤島問題,目前企業的運營數據很大程度上仍然是隱藏和孤立的,由此產生了大量的暗數據。美國某能源企業在推進企業內部數據治理模式改革時發現,想要實現跨區域、跨部門隨時獲取數據將會遇到數據孤島、工具不一致、技能水平參差不齊等多種阻礙,各地區、各單位間的數據治理能力差距巨大。
Data Fabric旨在解決由于混合數據環境中出現的數據困境。IBM認為Data Fabric是充當數據端點之間的虛擬連接組織,其核心架構是基于云服務的數據管理平臺,在企業現有云環境的基礎上,通過自動化、增強集成、聯合治理以及激活元數據等技術,實現在分布式環境中的智能動態數據統籌。Data Fabric可獨立于部署平臺、數據流程、地理位置和架構模式,確保企業高效的實現數據整合、數據訪問以及數據治理。
Data Fabric在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實現企業數據整合方面的優勢有三點:
1、支持自助式數據使用和協作。Data Fabric能夠快速將數據送到需要的人手中,實現由“人找數據”到“數據找人”的轉變,自助式服務將促使企業內部數據流轉更加高效、順暢、準確,便于企業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數據價值挖掘分析上。
2、使用現有元數據實現自動治理、數據保護和安全保障。Data Fabric為所有數據使用計劃建立分布式主動治理機制,能夠對任何數據訪問自動執行相應策略,通過“去中心化”的系統架構實現數據信任、提高數據使用透明度,以減少企業合規風險。
3、實現數據處理自動化。Data Fabric可以自動化實現數據收集和整理流程,利用元數據來優化數據訪問和提取,使幾乎任何數據的訪問或提取過程都實現自動化,從而加快價值實現的速度。
市場熱度與政策導向的“背道而馳”?
近年來我國積極推進數字經濟戰略,高度重視企業數字化轉型、企業上云、企業數據價值挖掘等領域,數據編織可有效解決我國企業在數據共享、數據可視化、數據分析、數據安全等方面遇到的難點與痛點。之所以國內廠商對數據編織并不感冒、市場熱度持續低迷,筆者析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去中心化”的理念水土不服
為解決混合多云架構中數據獲取效率低下,數據管理成本較高等問題,Data Fabric采用了去中心化、分布式的數據網絡架構,類似于一張橫縱交錯的“數據網”,每個節點都可以是不同的數據系統,不同系統上的數據在網上都可以迅速地被定位,這種去中心化的數據網絡架構可以有效提高數據獲取效率,實現智能化的“數據找人”,進而降低企業數據管理成本。
去中心化、區塊鏈、加密貨幣等概念由于近年來比特幣價格的劇烈波動而被人們所了解,2019年由于政策導向等因素促使區塊鏈成為當年的IT熱門詞匯,但隨著我國政府對加密貨幣開發、交易的嚴格管控,近兩年區塊鏈降溫明顯,而“去中心化”的理念在目前國內主要落地場景集中在司法存證、產品溯源等偏冷的領域,市場更傾向于政府、龍頭企業背書的信任環境。因此以“去中心化”為核心理念的數據編織暫時無法獲得市場青睞。
2、數據整合龍頭企業偏少
“十三五”以來,我國大數據、云計算等行業飛速發展,在頂層設計、底層技術、產品研發和應用場景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和歐美等大數據、云計算已發展多年的國家相比還略有不足,例如2018年中國云計算市場規模僅相當于美國云計算市場規模的8%左右,這與同期中國GDP約占美國GDP的66%的現狀差別顯著。而且國內云服務廠商更注重應用場景開發、拓展產業布局,以提供數據存儲、彈性計算、云數據庫等基礎云服務為主,由于市場需求小、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因素,在數據整合、數據治理等領域的大數據企業偏少,間接導致目前國內的數據編織尚未形成一個完善的市場生態體系。
3、企業上云率偏低
正如前文所說,盡管我國大數據行業發展迅速,但各行業企業在數據整合、數據管理體系建設等方面需要一個過渡期。數據編織需要依托企業現有云環境或構建企業私有云平臺,通過自動化和增強集成、聯合治理以及激活元數據等技術,實現企業數據的智能和動態統籌,但企業上云率低、基礎設施不匹配降低了數據編織的市場需求。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調研數據顯示,2018年國內政府和企業總體上云率僅為40%,山西某市由于產業結構原因,2020年全市上云率僅為6.8%。根據麥肯錫等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2018年美國企業上云率約在85%左右,歐盟企業上云率也在70%以上。
未來,數據編織將展現強大的競爭力
暫時的遇冷絕不意味著前路的黯淡,“十四五”末期數據編織或將在國內市場“大展拳腳”,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迎合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政策導向
我國“十四五”總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實施‘上云用數賦智’行動,推動數據賦能全產業鏈協同轉型”,各地方“十四五”規劃以及數字經濟產業規劃中對于企業數字化轉型都提出了較為明確的發展要求,數據編織與數據庫、數據湖等現有技術相互融合發展,可有效解決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遇到的數據整合、數據治理等問題,有利于推動數據賦能,提高企業數據處理效率,降低企業運營成本。
2、“十四五”期間,企業上云率將大幅上升
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到2023年我國政府和企業上云率將達到60%,預計到2025年我國政府和企業上云率或將突破75%,屆時企業云計算基礎設施和數據基礎設施將愈發完善,逐步形成支撐數據編織發展的底層基礎,市場需求也將隨之水漲船高。
3、“去中心化”的概念將逐步被接受
雖然國內對“炒幣”的管控極為嚴格,但政府和企業仍然在不斷推動區塊鏈規范化發展,根據央行相關信息顯示,數字人民幣試點最近數月在全國多地漸次推開,而且還將繼續擴大范圍。支付領域作為推廣速度最快、普及率最高、應用場景最多的渠道,隨著數字人民幣的推廣,“去中心化”、“區塊鏈”等概念也將被逐步接受,數字化信任或將在“十四五”后期在我國信用體系中占據一席之地。
4、初創企業將成為市場主力
從國外市場來看,目前IBM、Informatica和Telend等推出了針對Data Fabric的解決方案,但除了IBM之外,數據中心、云服務的龍頭企業并沒有積極入場,因為在Data Fabric的理念下,往往需要采用點和邊的新理念去描述數據關系,需要重新構建知識圖譜、圖數據庫等,這往往是初創公司的聚焦領域,隨著政策驅動、基礎設施完善以及市場需求推動,初創企業將成為未來國內數據編織的研發創新主力軍。
相關分析師觀點
- [大數據]產品特點突出、應用場景豐富,數據湖...
- [大數據]產品特點突出、應用場景豐富,數據湖...
- [大數據]產品特點突出、應用場景豐富,數據湖...
- [大數據]計世資訊:高教大數據平臺助力高教高...
- [大數據]云和恩墨蓋國強:To B市場是數據...
- [大數據]云數據庫市場規模達到70億元,數據...
- [大數據]計世資訊:從30%加速邁向60% ...
- [大數據]AI+大數據引領云管理平臺進入發展...